回顾成就 建言献策 助力发展——庆“七一”老党员座谈会发言摘登
发布时间: 2012-07-01 作者:
李毓椿:学校发展了个人才会幸福快乐
党的91岁生日到来之际,神九飞天、蛟龙入海等一系列大喜事,展示了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实力,可喜可贺。
近年来,学校的发展也很迅速,实力不断增强。今年学校教代会上党政领导提出坚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,育人为本、学术至上的治学理念,推进文化强校名校建设,很符合学校的实际。学校围绕根本任务,采取了许多措施,非常有效。这都说明,学校的工作思路正确、措施得力、成效显著。特别是,学校获得省政府、农业部、国家林业局的共建支持,为学校发展增加了新的支撑点,与地方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,对今后发展非常有利。
学校非常重视离退休工作,党委坚持向离退休同志通报情况,关心老同志身心健康,改善活动场所和条件,离退处同志不辞辛苦,尽心尽力地为老同志服务。
1956年入党,在党的培养下不断成熟,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,始终牢记党的教导,坚定理想信念,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、优良的传统和作风。现在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,但作为一名党员,要始终坚持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,积极关心、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,有利于学校发展建设的话就说,不利于学校发展建设的话坚决不说,有利于学校发展建设的事就做,不利于学校发展建设的事坚决不做。因为,只有学校发展了,离退休同志才会幸福快乐。
  施培: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学校紧密相联
我的岗位一直在学校,从1947年入学,1951年工作,2002年退休,一直到现在已经65年,学习、工作、生活,都是在母校度过的。我很荣幸,很自豪自己在党的领导下,亲身经历、参与和见证了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和壮大。虽然中间有过曲折,走过弯路,有过起伏,个人甚至有过痛苦、沮丧,思想上也有过迷茫,但总体来说,在党的领导下,在国家、学校的发展壮大过程中,自己也得到了锻炼,经受了考验,有了进步和成长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,个人的命运,个人的前途,个人的一切是和党、国家、学校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,可以说是同呼吸、共命运的。特别像我这一代人,经历过日本鬼子8年暗无天日的统治,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腐败、反动、民不聊生的4年统治,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参加过反饥饿、反内战、争民主的学生运动,解放后,特别是解放初期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后巨大的改革发展,个人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,这些都亲身经历,更有深刻的体会。因为我们在校工作,所以这些体会,最直接、最具体、最真切地反映在我们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壮大过程中,在座的老同志也都会有这种亲身的体会的。我们都真心地希望学校在今后会有更加健康、更扎实的发展壮大,在培养人才、科技创新、服务三农、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作为学校的一员,虽然退休了,还要力所能及地尽到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,至少,不给组织丢脸,不给组织增加不必要的麻烦。
冯承明:大学党建要紧紧围绕如何办好大学这个中心
回顾党的历史,悲烈壮举,令人震撼,错误挫折,令人痛惜,巨大成就,令人振奋。新的征程即将起动,更值期待。
关于高校党的建设问题,我认为,一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议题——如何办好大学,要研究大学的本质是什么,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。二是努力营造一种环境——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民主、宽松、包容的治学氛围。三是切实找准工作的切入点——建设有利于学术产生和发展的大学文化。现在,不少人提出大学的第四个功能是发展和创新文化。没有适应学术产生和发展的校园,谈何实现第四功能?所以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的不断努力,才能尽量减轻社会上官场、商场等的不良习气对大学校园的侵袭,才能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人才。俗话说:“人往高处走”,我认为,这个高处,首先是一个令人心情舒畅、能够施展才智的地方。
我们在泰安办学,最大的劣势就是区位,这不仅对吸引高水平人才不利,而且对吸引优秀学生也不利。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?我认为,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发挥作用。在我任职时,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老师特地向我汇报说,学校的氛围不利于吸引国外人才回国工作,国外的校友们通过网络看到校报上刊登的情况,感觉学校整天就像搞运动一样,我们回去还能干成什么事?这对我触动很大,我也有同感。第二天,我就找有关同志开会讨论了此事,并提出了办报要求。回顾我十一年来担任学校副校长、校长的经历,我感受最深刻的是“学术水平是决定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,是决定学校声誉和办学实力的最重要因素。”我很赞同邹校长讲过的一句话:“大学教师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”,学术水平的关键在教师。所以,要尊重老师、尊重学生、尊重学术。营造这样的氛围,要在组织架构、管理制度和措施上体现出来。要让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体会到,学校就是他们希望的、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。
颜振元:要进一步提高对实践的重视
  每次从外地回到农大,心情总是感到温暖和激动。因为这里不仅有自己的家,而且有令人感到“温暖、贴心”的离退休工作服务。去年冬天我生病,两点多住院,不到三点,离退处的同志就来到病房看望。由此,我深深地体会到,关心人是一切工作的首位。
1958年从上海来山东,觉得很苦,但看到山东人的朴实,加上党的教育及时、温暖,使我很快转变过来。刚解放时,我一开门,看到解放军抱着枪睡在大街上,很是感动,也很受教育。1966年入党,在对党的认识方面我有两个体会:一是党在91年中历经曲折、艰难险阻,但她的成就说明,她的光荣、伟大、正确是不容置疑的;二是今后虽然问题不少,如政治体制改革、经济体制改革、环境、人口问题,等等,但只要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,肯定会解决得很好。
看到学校的成就,我也由衷地感到骄傲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,学校取得这样的成就,来之不易。但我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足,如在有的学科、专业建设中对实践要进一步重视,尤其是工科专业。农大农科有联系实际、结合生产、从生产中端正学习态度、培养基本功的良好传统,工科也同样要走这条道路不可。
邹琦:创造适于引进和留住人才的环境
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系调整之初进入山东农学院学习,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入党,60年来(除去在北京学习、工作的9年),一直在山东农学院、山东农业大学学习、工作、生活。当时,院系调整期间,华山书记第一位的工作就是到全国各地网罗人才,苦口婆心,做了大量工作。我们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郑广华教授就是从上海来的,学术观点、学术思想活跃,是我国作物栽培生理学科的创始人;人品好、有献身精神,各方面都堪称楷模。这样的人才多了,学校才能发展起来。
我担任学校行政工作期间,提出一个观点:“人才是学校的支柱”。我引用过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话:“大学者,非大楼之谓也;乃大师之谓也。”在很多场合都讲,花了很大的力气搞人才建设工作。但成效受到很大的限制,因为我们学校不具备优势。古人云: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。我们是省属院校,不占天时;在中小城市办学,不占地利;只有靠人和。当时班子在这一点上认识是一致的,在培养人才、引进人才方面花了大力气,见到一些成效,说明靠人和是可以发挥较大作用的。四川农大在雅安办学,也很偏远。但他们努力创造适于引进人才、留住人才的优良环境,出国人员90%以上都能回校工作,他们说:“回到学校,就感觉回到家一样温暖”。这样一种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天时地利的缺憾。
今年我去美国探亲时,走访校友,他们委婉表示,之所以暂无回校工作的打算,原因很多,但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气氛对他们施展抱负不是很有利。我认为,要引进、留住人才就必须创造一个环境,让人才能按他的思路发挥作用。现在的教育制度、校园环境对留住人才不太有利。特别是那些在学术上有贡献,有独特见解,与当前见解不一致的人才,常得不到承认,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。回顾过去,一些大学建校过程中,大师们所处的环境与现在不一样,如北京大学的包容精神特别强,有独立思想的人才也能引进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才也能留住。但这些人才要在现在的情况下,是难以工作下去的。尽管近几年,特别是在网上,也有能容纳不同思想观点公开辩论的气氛,但总的来说,与当初北大、清华的氛围差距很大。
现在学校领导班子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识清楚,努力的方向明确。今后关键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,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,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,给他们创造条件,让他们感觉到在这里工作很温暖。
刘洪森:把老同志丰富的人才资源变成学校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
庆祝建党91周年之际,国家的许多大事、喜事十分鼓舞人,作为老同志深感骄傲和自豪。学校的重大发展变化也一样令人欢欣鼓舞。学校对离退休工作关心重视,在落实政策,加强班子建设,改善环境条件,增加活动经费,发挥老同志作用等方面很有成效。离退休工作处认真落实学校指示精神,进一步提升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。积极落实“政治上多关心、思想上多沟通、生活上多照顾、精神上多关怀”的总体要求。全处同志工作认真、到位、服务周到,形成了对老同志住院、生日必看、慰问、走访等工作制度。虽然是一般性的事情,但让老同志们感到党的关怀、组织的关照,深悉欣慰和温暖。
我校离退休人员是一个大集体,热爱学校,关心教育,作用优良,忠诚党的事业,这是一支很大的办学力量、很好的关心下一代的资源。要注重调动老同志的积极性,在办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把这批人才资源变成宝贵财富,对办好学校意义重大非常有利。与时俱进,开拓创新,这就需要更多地关心支持老同志,使之感觉和谐亲切,进一步调动老同志的积极因素。作为已退休的共产党员,要始终保持党性,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,要自觉关心学习国家大事,关心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,关心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。从实际出发,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余热生辉,老有所为,主动奉献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。
黄鼎:要支持老同志发挥余热
我生于1927年,1943年参加工作,1947年入党,入伍后一直在党的培养下长大成人。我深深地体会到,没有党,就没有我的今天。我们这些老同志现在生活宽裕,不愁吃不愁穿。现在学校的形势很好,120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,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稳定。
据我所知,老同志们对党和国家大事非常关心,也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。有很多老同志想为学校做些工作。希望学校和学院要多鼓励老同志的热情,在职的同志要多关心老同志,老同志能做到的、有工作要求的,要积极支持他们。
张立德:努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
  邢书记代表学校通报的九项工作,我们很满意,很受鼓舞。尤其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长远利益的几项战略性决策,意义深远。一是,在学科建设、科技创新方面,建设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,避开了社会上不利于我们的方面,发挥我们本身的特色,抢占文化建设制高点,这是非常具有战略性的决策。二是,通过努力实现了农业部与省政府、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山东农大,使我们能争取到国家和地方的支持,这对于扩大学校社会影响,增强学校竞争能力,争创名校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战略意义。
邢书记对关工委的工作非常关心,给予充分肯定,并对下一步工作给予明确指示,及时解决相关问题,很令人感动。今年,学校对关工委班子进行了调整,召开了全校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,为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创造了大好的发展机遇。新上任的18名老同志认真学习,统一了思想,表示要抓住机遇,扎实工作,迈出新步伐。大家表示,一定按照党委的要求,以高度的责任感把关工委工作做好。这也是我们退休后,继续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尽微薄之力、实现老有所为的一个机遇。今后我们要围绕中心,服务大局,主动作为,协同部门搞好配合,搭建平台,发挥老同志的群体优势,把上届关工委虚心学习和爱心、奉献精神传承下去,做出新的成绩。
张宁:尽心尽力为学校发展作贡献
我于1985年在农大入党,在我近四十年的工作历程中,在农大教学一线就工作了二十年,而这二十年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、最不能忘怀的,因为在农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我的所能,虽然所取得的成绩与党的要求还很远,但我体会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。这是因为有信仰——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。现在虽然离开了我热爱的工作岗位,但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,是没有“退休”这个词的。近几年,我先后被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、党建组织员、机电学院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及青年教师人生导师。今后一定尽心尽力做好上述各项工作,决不辜负党的信任和期望。决心在校党委的领导下,为创建文化强校名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。